一、隋唐五代时期玉器概述隋、唐、五代的玉器,从风格和类型上看,应属于一期,唐代是主体,隋和五代是前奏和余波。隋代的玉雕风格基本上接近前代的风格和雕刻手法,至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之后,开始出现变化,略有一些新的动向、新的尝试,但由于地方不同。风格和手法也就各有特点,尚未形成完整的统一的样式,而隋朝已匆匆夭亡了。
可是这对下一时代唐代来说,确实起到了酝酿和发展的作用。
唐代国力最为雄厚,疆域远及西域,与波斯、天竺接触频繁,经济文化得到充分交流,文学艺术吸取了外来营养,在传统基础上又出现了蓬勃发展的生气,取得了空前辉煌的成就。唐代玉雕着重向写实方向发展,彻底摆脱了汉代残存的商周以来古拙遗风的程式化、图案化的影响,与同期的绘画雕塑艺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艺术水平大大提高,是继汉以后中国古代艺术雕琢史上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唐代玉器与汉代玉器在类型上有所区别,此时期的礼仪、殉葬用玉数量大大减少,精品极少见到;表示等级的官服上用的组佩质量也远不如汉代,而一般随身佩带的饰物、装饰品、实用品和艺术品等却在制作上雕琢精美,数量上也大大增加,成为这一时期玉器中的主流。
唐代玉雕新出现的重要品种有玉带和各种新型佩饰、坠饰。玉带也称玉銙,是镶钉有玉饰片的革带。其玉饰片有各种形式,有方形、桃形、长方形、一端半圆(腰圆)等形状,玉带主要是由銙和铊尾两部分组成,镶在带身的饰片称作“带銙”,镶在带末端的圆首矩形玉片称作“铊尾”。唐代玉銙多为方形,也有腰圆形,边棱微微向内倾,呈面小底大状,銙面中心上凸,与边缘同高,除光素者外,大部分为浅雕技乐人、飞天、鸟兽、行龙,其中技乐人多为当时西域地区胡人形象,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外友好往来。这些玉带板背面四角有穿孔,可以缀附在衣带上,佩带这种玉衣带是官场礼服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层统治者系腰所用,并以带板的质地、纹饰、块数不同,来表示品级的高低。唐代有明确的用玉带制度。《新唐书·车服志》记述:其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瑜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銙七。“唐代在各种新型佩饰中出现了玉飞天,飞天,梵文名乾达婆,汉语又称番音神。飞天在佛教中被描绘成专采百花香露,能乐善舞,向人间散花放香,造福于人类的神仙。飞天原为印度佛教诸神之一,东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目前在中国发现最早的飞天形象是在新疆克孜乐千佛洞内的壁画中。飞天,早期多作男像,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娇美的女性。唐代玉雕飞天一般都是雕琢一横身女子,手持花枝,身下有几朵镂雕的云或卷草纹,两臂高抬,两腿略盘绕,上身裸袒,下身着长裙或肥裤,同宗教壁画中的飞天相比,更似人而不似神,如果没有宗教上飞天的启示,人们从玉雕作品上很难看出它们同宗教的联系。目前从传世品来看,玉制飞天是始于唐代。
唐代使用器中以玉制梳背最具特点,玉梳背皆作半月形薄片状,两面用浅浮雕方法雕出各种纹饰,图27A为双凤纹玉梳背,B为孔雀纹玉梳背,C为鸟纹玉梳背,D为牡丹花纹玉梳背,此种玉梳背在形式和风格上与前后各时代都有所不同,是豪华的实用美术品。
隋唐时期圆雕艺术品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不多,目前出土的有:
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出土有白玉刻花羽觞、水晶杯、镶金牛首玛瑙杯等,传世品中尚能见到一些圆雕玉兽件,有件唐代玉雕骆驼,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二、唐代玉雕图案纹饰及雕刻技法唐代玉雕的图案纹饰完全脱离了汉代的形式,出现了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全新装饰图案,有卷草云纹、莲花纹、连珠纹等,人物形象有汉人、胡人或西亚人、骑士、文武侍、乐技人等,动物形玉雕有狻猊、鹿、鹭鸶、牛、马、羊、鹰、雁、孔雀、鹤等,此时期的龙凤纹和前代相比有很大的改变:植物图案雕刻有莲花、牡丹花、宝相花等,从整体风格来看,唐代图案基本上趋于写实,纹饰粗犷,雕琢形式多种多样,完全摆脱了汉代所盛行的谷纹、蒲纹、勾云纹等图案,形成了唐代图案纹饰在风格和面貌上所特有的新格局。
唐代的雕琢方法除继续保留运用传统的镂雕、圆雕等手法外,大量地使用阴刻线,例如表现动物的腿毛,喜用较密集的阴刻线装饰,无论是粗线或是细线,刀法紊丝不乱,在造型上注重起伏,能表现出内在的美感,强调突出形体的肌肉、动态、力量和体积感,基本上和同时期的石刻雕塑手法相同。通过上述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唐代的玉佩饰开一代玉雕之新风,其中一些作品,显然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这同唐代思想文化对外开放及濡家思想的削弱有关,这一开端对以后玉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雕刻手法上,它广泛地吸取绘画、雕塑之精华,同时又非常重视金银器上的姜花,因此唐代玉雕艺术活泼、开朗、饱满、奔放,在中国玉雕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用”气韵生动“来概括这一时期玉器的艺术风格。
(转载自中国雕塑网)